梅山,以现今安化县、新化县为中心的地区。梅山人的由来及变迁,史无系统记载。新编的《安化县志》(1992)也只提到“晚唐至北宋中期为梅山瑶人所据。是时,封建王朝禁止与其交往,并屡次派兵征伐。”其所附的《安化开史略》也只简略提到:“宋史及宋人记载,或曰瑶,其前曰扶氏,曰苏氏。”虽然史料不详,通过对史书及有关梅山人的各类杂记的只言片语研究,尚可理出梅山人的由来及变迁。
一、梅山创始人梅鋗
梅山创始人是秦末汉初的越人梅鋗,距今已有2200多年了。梅鋗本越王勾践的子孙,公元前335年,越被楚灭,“而越以此散”①。为避楚人压迫,部分越人护其王逃人皖南山区,更姓梅。《南越笔记·梅岭》云:“鋗本越勾践子孙,与其居长避楚走丹阳皋乡,更姓梅,因名皋乡为梅里。”皋乡,即今安徽祁门县的梅鋗城。从历史推算,梅鋗出世,比楚灭越晚了近百年。以梅鋗号城,这是他后来在此封了广德侯。
元前223年秦灭了楚,统一六国,传至二世,天下大乱,陈胜、吴广、项羽、刘邦相继起义。当时辖今江西北部和安徽南部的鄱阳县令吴芮参与项羽起义,梅鋗率越人投入吴芮麾下,因屡建战功,封万户侯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云:“鄱君吴芮为衡山王。……鄱君捋梅鋗功多,故封万户侯。”梅鋗封地在岭南台山,称台侯。《羊城古钞人物》记道:“项羽封梅鋗为台侯,食台以南邑。”“台”即今江西大余县与广东南雄县交界的大庾岭。梅鋗到此称梅岭,原名台山或台岭。《广东新语山语》云:“梅岭者,南岳之一支也。……汉书曰台山,舆地志曰台岭。……而梅岭之名,则以梅鋗始也。”
当梅鋗随衡山王吴芮经湖南赴台侯任时,他的部属族众不少散居湖南。《粤中见闻》就记载了此事:“越王勾践子孙,更姓梅,散居沅湘。”散居沅湘,自然包括中间地带资水流域的梅山。梅鋗越人进入湖南前,古越人就在湖南居住了。《史记货殖列传)说:“九疑、苍梧以南至儋耳者,与江南大同俗,而扬越多焉。”说明百越的主体扬越已居湖南。到春秋晚期,楚人南下征服湖南,古越人被迫南迁至交趾(两广及东南亚)。梅?越人也是扬越的一支。他们进入湖南却是秦末汉初的事了。吴芮梅?归汉平天下有功,高祖“徙衡山吴芮为长沙王,都临湘。鄱君之将梅?有功,从入武关。”②梅鋗及部分族众又从岭南正式进入湖南,并选中属长沙国又适于他们习惯生活的山地——梅山定居下来。同治年间编的《安化县志》引《楚志》云:“楚鋗从吴芮之国长沙,以益阳梅林为家,遂世有其地。”梅山未分建安化、新化县前,属古益阳县。梅林(今属桃江县)在梅山范围内。所以《湖南考古略》称梅鋗“居今安化梅山”。实则梅山跨安化新化两地,或称梅家山。
梅鋗本人在梅山没有住上几年,又去原居住地祁门上任了。“其后沛公……又封鋗广德十万户”。③梅鋗离开梅山后,留下的族众,发扬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,开发荒芜的梅山,经300多年的经营,子孙繁衍,族众兴旺,到三国时,其势俨然一小王国。这正体现“鋗与诸瑶之勋,勾践之余烈也”的精神。④
强悍的梅山越人,趁汉末时局动荡,群雄争起之际,开始攻城夺地,扩大地盘,至弄得孙吴常常如临大敌,不得不调许多名将分兵防卫。“山越恃阻,不宾万世。缓则首鼠,急则狼顾,皇帝赫然,命将西征。”⑤在《三国志黄盖传》也记了:“诸山越不宾,有寇难之县,辄用盖为”,“后长沙益阳为山贼所攻,盖又平过。”文中的“山越”、“山贼”均指梅山越人,因他们“伏处深山,故明山越。”⑥
由于梅山越人屡遭官方围剿镇压,到东晋南北朝时,他们大批迁至鄂皖交界处的山区,与当地“依阻山险而居”的梅山人聚族而居⑦。而居留新化安化梅山的越人大为减少,到隋唐时再迁入白虎扶夷人,才使梅山又兴旺起来。
二、扶夷人迁入梅山
隋唐交接时期,越人大举迁离梅山后,接着又迁入了白虎夷人扶氏族众。《楚宾梅山考》记道:“梅山”后为蛮王扶氏据之,瑶峒环列,险为寇。由此梅山人被称为“梅山峒蛮”。
白虎夷人原本黄帝族支虎方。虎方的一支从中原辗转迁至汉水的大复山,因以白虎为图腾,故又称白虎复夷,是今土家族的祖先。春秋时一部迁入川东朐忍一带,因扶氏是当地大姓,酋长号扶朐忍,汉初建县就以朐忍名之。
扶氏定居梅山,经200多年发展,至唐末号称有十峒之众了。同治《新化县志舆地沿革》称:“梅山十峒,为新化安化二县总名…”五代时为蛮僚所据。”“峒”原是封建统治者对少数民族聚居蛮荒之地的泛称,但又是行政单位,是州县相等或下属一级,专用于管理蛮夷的行政机构。《清史稿土司传》:“上映峒,宋置州,明初废为峒”,正是说明。扶氏发展到十峒之众,不但得了‘梅山峒蛮’之称,而且势欲向外扩张。他们趁唐末藩镇割据,彼此攻伐之机,开始外扩。其时,湖南境内的潭州(长沙)刺史闵项、衡州(衡阳)刺史周岳、邵州(邵阳)刺史邓处纳互相争夺。虎夷之裔的石门峒酋向瑗能趁机“召梅山十峒僚断邵州道”,而向?“亦集夷僚数千,攻陷澧州,杀刺史吕自牧,自称刺史。”⑧向鋗能发动梅山十峒蛮,除了同族关系,也正是梅山峒蛮向外扩展的意愿。自此梅山人不断地进行攻守战争。不久,梅山峒蛮遭到楚王(都潭州)马殷的攻击,由所派江华指挥使王仝与梅山扶氏战。王仝初战告捷,乘胜北进,孤军深入,被扶氏伏击。马殷于长兴元年(930)死后,驻朗州(常德)的儿子希萼为夺其弟希广的楚王位,联合辰、溆及梅山诸山诸蛮进击潭州,在玉潭(宁乡)一战,希广败,潭州攻陷,蛮兵大掠三月。这是梅山扶氏参加的一次较大战争。宋开宝八年(975)梅山扶氏南攻邵州之武?,东攻潭州。其时宋名将李继隆、石曦攻南唐袁州(今江西宜春),梅山扶氏数千人远征,从背后袭击,大败李、石之军,使其损军达三分之一。后李、石重整军威攻克袁州后,便回师联络潭州兵马,反攻梅山扶氏,平梅山板苍诸峒,俘斩数千人。⑨梅山扶氏,经这一败,元气大伤。
即使如此,过不了两年,梅山扶氏又重整旗鼓,左甲首领扶汉阳(一说符汉阳、苞汉阳),右甲首领顿汉凌率军又从边界出击。“朝廷屡遣使招谕,不听。命客省使翟守素,调潭州兵讨平之。”⑩此时江州刺使田绍斌又从邵州向北夹攻。这次回剿,梅山王扶汉阳战死,群龙无首,官军便乘胜追击。“大溃其众,擒斩二万余人,遣归五千多人。”⑾扶氏虽大败,但仍不归顺。宋廷为防梅山蛮再作乱,把所辖地建了梅子口、七星、首溪、白沙、蜉蝣五寨。“自是禁不得与汉民交通,其地不得耕牧”⑿,以图困死梅山人。由于宋廷采取高压政策,余下的扶氏,大批逃往资水上游的扶夷县(今新宁县),与此地的扶夷人聚族而居。留在梅山的扶氏就寥寥无几了。
三、瑶人苏氏达梅山
迁入梅山的苏氏,系五溪蛮、武陵蛮的瑶人。这是北宋太宗时期(977-997)的事了。他们达梅山后,很快兴旺起来,为开拓疆土,在苗族苏方率领下,数度侵压南江(溆浦)蛮舒、向二族。至能与北江(永顺)鼓氏,南江向、舒、田三氏,诚州(靖县)杨氏号称巨酋。而梅山苏氏不断向外扩疆的结果,据宋史记载:“其地东接潭、南接邵,其西则辰,其北则鼎澧,而梅山居其中。”⒀这是说其地域已是与长沙、邵阳、辰溪、常德、澧州为界了。疆域之大,“东起宁乡,到司徒岭,西抵邵阳白沙寨,北界益阳四里河,南止湘乡佛子岭。”⒁梅山苏氏鼎盛时期不仅疆域不断扩大,其大小酋长也多达400多人。
虽然梅山瑶人逞雄一时,但历史不长,仅百年左右。它的崛起成为北宋的心腹之患,致朝廷多次征讨。湖南转运副使范子奇上书说:“蛮恃险为边患,宜臣属郡县之。”⒂范子奇虽建议采取设县治理归化,但朝廷却采取先兵后抚之策。神宗时即派潭州知事潘凤、转运使蔡烨、判官乔执中会司同经制章?共同经略梅山。此时章?正平定了懿州(今芷江)得胜班师,他接旨后乘胜进军梅山。章?采取残酷镇压的手段,《宋史张颉传》说他“杀戳过甚,无辜者十八、九,浮尸蔽沅水,民不食鱼者数日。”即使如此,处梅山中心的苏氏并不因此归服。由此蔡烨认为不可用兵,应行招抚之策,主张“使为土民,口授之田,略为贷助,使业其土,建邑置吏,使知有政。”⒃为了与梅山苏氏联系,《安化县民间故事集》有一则《安化县的来历》故事,讲蔡烨等利用梅山人笃信神佛,特请宁乡密印寺长老颖铨,并派了武岡县令郭祥正同到梅山峒主苏甘家召谕,颖铨长老从谈佛人手,晓之以理,劝他归服,苏甘欣然接受招安,率酋长400余人听命降服。史称“通梅山盖自此始”。⒄蔡烨便封梅山峒主以官职,并由开安军节度推官吴思厚进行区划,推行均田,划梅山十峒为新化、安化二县。新化取“新归王化”之意,安化则含“归安德化”之义。熙宁六年(1073)调宁乡知县毛渐首任安化县令。他到任后,即着手“划田亩、分五保、列乡里”,并进行人口和田地普查。据宋史记载,当时梅山人口“籍其民,得主客万四千八百九户,万九千八十九丁;田二十六万四百三十六亩。”⒅文中的“主”,指残留的梅氏、扶氏、苏氏等梅山人,“客”,为因故逃入梅山与梅山人杂居的汉人。人口稀少不足二万,一是章?征剿时大量杀戳;二是被迫外逃,不少苏氏瑶人南下逃到江华深山一带落脚;三是被强制迁徙,仅迁去贵州的有千二百户。⒆新编《安化县志说:“宋有瑶人一部分被杀戳,一部分被迫离境,其余则逐渐与汉民族融合。”梅山汉民,大多是建县后,从江西迁入。自此史书上再没有梅山峒蛮的事迹了。
“梅山峒蛮”的主宰经历了越人梅氏、白虎夷人扶氏、瑶人苏氏三次变迁,至宋熙宁五年开梅山,结束了梅山峒蛮的历史。大多梅山越人、扶夷人、瑶人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围剿而被迫逃离了梅山,自此由大批迁入的汉人的汉人居住生息。现在留下的梅山人子孙梅、扶、苏三姓完全同汉族融合了。沧海桑田,尽管历史变迁如此,梅山人历史二千余年,不仅开拓了原始荒凉的梅山,也创造了独特多彩的梅山文化,为后人留下了值得继承的精神财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