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要梅山文化不“断流”、传承保护不“变味”,首先需要系统性地对梅山文化的组成部分进行深入考察、征采与整理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,随着学界对梅山文化愈发关注,保护传承梅山文化的官方与民间力量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,并业已初见成效。但保护传承梅山文化并非易事,因为有关梅山文化的文字记载较为匮乏,其文化载体主要依托于舞蹈、歌谣、工艺、科仪等“源于民、藏于民”的民俗。为此,新时代传承梅山文化应讲求保护多元化、研究立体化、整理系统化:梅山文化拥有大量表演类文化遗产,如傩戏、歌谣、武术,可用文字记载、多媒体展示、网络教学等多元化方法,尽可能接近本原地进行记录与保存;梅山文化内容丰富、维度广泛,可从遗产类别、社会分工、史料记载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研究;梅山文化是一种时空跨度大、影响深远的古老文化,对与其相关征采内容进行系统化整理尤为重要。推进梅山文化数据库建设、信息化归档,不仅可以更好保存现有资料,而且有利于捋清梅山文化线索脉络,为进一步的分析溯源工作打下坚实基础。
梅山文化之“启下”,当以文化遗产的活化为重。梅山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,如流水般具有活态流变性。活态传承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,即努力让传统文化历久弥新,而不是听任其“静默”地待在故纸堆、资料库中。近年来,梅山文化的活化复苏工作,主要以政府部门组织举办文化节、民俗研讨会、设立博物馆等形式展开,为保护传承梅山文化营造了良好氛围。与此同时,梅山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民俗风情也需要重新获得活力。应以不同对策推动实现梅山文化所含不同类型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:对于梅山教、巫傩等具有礼仪性质的传统民俗宗教、节日庆典活动,力求保护其“原汁原味”的特质、使其不失传;对于梅山木雕、剪纸等传统工艺,在有利于活态传承前提下,可对相关产业施以规范化、精细化管理,以更优质的工艺制作获得更高经济效益,提升当地群众学习传承传统手艺的积极性和参与度;对于梅山歌谣、舞蹈等表演技艺,可在尊重传统民俗风情基础上吸纳现代化演艺科技,打造现象级文娱节目,并加以灵活经营利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