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后的汉唐帝国,都对外部的匈奴、突厥展开进攻,甚至攻打过周边的国家;就连满清,都拓展了新疆、西藏等地。
对于秦始皇,如果说他就是为了贪图百越那点宝贝,肯定是小觑了他的格局,更多还是要归于他建功立业、开疆拓土的雄心。在没有“侵略”概念与道义障碍的时代,就更无所顾忌了。
但对被消灭、被征服的民族或者国家来说,如何评价可就复杂了。
我能想到的,最能充分诠释个中评价“精髓”的,是台湾的那部史诗电影《赛德克·巴莱》。(很震撼的,没看过的推荐看看,放心,下文没有实质剧透。)
它主要讲述的是1930年台湾南投的“雾社事件”,赛德克族头目莫那鲁道,率领族人三百多名勇士,对抗日本鬼子大军的故事。
如果把赛德克族换成“百越”族,你会发现它们是何等的相似,而历史,总是在很多事情上一再重演。
首先,“侵略”是肯定无疑的,依靠军事武力强行攻占人家的土地,抢夺宝贝、掠夺资源、虐待族人,再怎么美化,都会被钉在“侵略者”的耻辱柱上下不来。
其次,人家真的期盼被你“同化”么?
是,它们是很落后很野蛮,无论百越族,还是赛德克族,大概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,过的还是打猎、捕鱼、采摘之类的生活,组织形式最多不过是部落联盟制。
但是,他们已经这样生活了世世代代,不说百越族,赛德克族可是切切实实按照这种生活方式延续到了20世纪,而且是一直逍遥自在、无拘无束。
号称文明的现代社会,竟连一个“不文明的世外桃源”都不能容忍它的存在么?
如果相比“野蛮”,究竟是谁更野蛮呢?
第三,“高级文明”真的是为了让他们过的更好更文明,才去“同化”他们的么?
如果是和平的方式,双方相互交流、比较,让他们这些“野蛮人”见识到新的生产生活方式,从而产生改变,这倒也说得过去。
但实际上显然不是如此,恰恰相反,高级文明的初衷就是冲着消灭他们去的,只是消灭不了,或者发现他们的存在还有某些价值,这才不得不去“同化”他们。
而所谓的“同化”,最多不过是让他们苟延残喘,做下等人,各种PUA,更不可能再给他们复仇的机会。
同样的事情,古今中外,屡见不鲜,罄竹难书。
文明自私、残忍、虚伪的本性,于此展现的淋漓尽致。
正所谓:“如果文明是要我们卑躬屈膝,那就让他们看见野蛮的骄傲!”
在这种情况下,总会有人选择抗争到底,甚至宁愿种族绝种,都绝不妥协。
历史是由活人延续,但逝者也不该被彻底遗忘。
无论立场站在哪一边,我想,这种起码的尊敬和怜悯,还是要有的。
因为,文明的高级与否不过是自我标榜,如果一个文明对外族人都毫不怜惜,那指望它对自己人客气,显然是奢望。
正如秦始皇,他固然不会把越人当人,也不会把迁徙到百越之地的秦人当人,如此而已吧。
只是秦始皇恐怕不会想到,当他的大秦帝国大厦将倾时,百越之地的无论秦人还是越人,竟然都对此不屑一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