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周鼎立之后,所谓“天下”的范围,实际上只包括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地区,且在这个范围内也是“华夷共处”。春秋时代,经常看到有诸侯国攻打其国家周边外族的记录,可为证明。
比如郑国攻打北戎,齐国“尊王攘夷”,晋国攻打狄族(即发明魏舒方阵的大原之战),都是消灭“境内”的非华夏族。
甚至有外族帮助华夏族的记录。晋国元帅先轸指挥的崤之战,为了构建包围圈,先轸派人联系了崤山当地的姜戎等族,后者甚至组织军队协助晋军。
华夏族对于外族也有标准称呼:南蛮、北狄、东夷、西戎。
随着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兼并战争的推进,境内的外族组织完全消失,这些称呼也越发名副其实。
真正对中原形成实质威胁的,是南蛮和北狄。
北狄此时更应叫“北胡”,主要由游牧民族的胡人构成,包括林胡、楼烦、东胡等,最出名的当然是匈奴。
他们利用自己“来如飞鸟、去如绝弦”的骑射优势,屡屡骚扰赵国、燕国、秦国的北方边境,上演了最初的“打草谷”。
三国对此各有强力反击,效果最显著的有:燕国秦开“袭破东胡,却千余里”;赵国李牧“大破,杀匈奴十万骑”;秦帝国于前215年,由蒙恬率领三十万秦军发起大决战,彻底击溃匈奴,收复河南地。
此后,秦始皇决策将原燕赵秦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,形成“万里长城”,构筑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“历史级防线”。
南蛮相比北狄,则更早更实质的“威胁”了中原,这就是楚国和越国。
它们都曾成为过公认的“中原霸主”,楚国甚至产生过“问鼎”之心。“纵成则楚王”的历史评定,也证明楚国不是没有一统六合的可能。
只是楚国在历史演进中被华夏文明逐步融合与同化,以致于后人都很容易忘却它原来是外族、南蛮。
相比楚国,越国则没有被最终同化,虽然它和中原各国打了上百年交道,但终究没赶上从分封制向集权制的转型潮流,反而固守分封制,甚至大开“氏族部落联盟制”的倒车,最终被楚国于前306年基本灭国。
而越国,也只是当时中国南部“百越”民族中的一个突出代表,更多的越民族,因为实力、制度、组织、文化等因素上的不足,并没有参与到主流舞台上。
贰
先秦时期“百越”民族的整体分布,可以用一张图概括:
其中“吴越”就是指越国。(上图算不上完全准确,主要是说法众多,只能说大致如此,特此备注。)
在秦始皇一统之前,和“百越”打交道的主要是楚国,据《战国策》所载,楚国战国初期就在吴起的主导下,占领了“洞庭、苍梧”,后者即属于上图的南越、西瓯即岭南之地。
这个记载看上去不是特别靠谱,但至少说明双方当时就已经有了密切交流与联系,这应该是很容易想象与接受的。(也有可能楚国当时的苍梧并非今天的苍梧。)
楚国灭掉越国后,逐步向东、向南蚕食,上图中的邗越、吴越、瓯越(即东瓯、东越)以及部分的扬越、闽越应该都被纳入了楚国版图。
接下来就是秦始皇的大动作了。
于前222年灭亡楚国后,王翦大军并没有撤回,而是继续进攻百越,“王翦遂定荆江南地,降越君,置会稽郡。”
这里面应该有两个原因。一是灭楚过程中,越人倾向于楚国甚至协助楚国抵抗秦国,正如《越绝书》所载“秦始皇并楚,百越叛去”,结合稍后的历史也能确定,越人并不服气秦朝的统治。
那秦始皇自然就要消灭他们,至少要打服,消除这个妨碍统治的不安定因子。
第二个就是经济原因,“又利越之犀角象齿、翡翠珠玑”,百越盛产宝贝,实在诱人。
后世有人对此表示过质疑,其实这有什么不好理解的?侵略者虽然从来口头不说,但哪一次不是烧杀抢掠?实质就是冲着宝物来的,至少是“初心”之一。
不然想想八国联军眼中的圆明园乃至北京城?
而秦国对于“百越”的进攻与征服,后世总打马虎眼,以地理统一、民族融合、文明同化等大概念忽悠过去,但它实质上就是无可置疑的侵略战争。
如果说匈奴是侵略在先,蒙恬揍它尚属自卫反击,那百越则纯属是被侵略、被欺负。
秦始皇就是看中了他们的土地、人口、经济乃至宝物,还美名其曰:“拯救他们,让他们摆脱野蛮与落后,接受先进文明和制度的熏陶,过上好日子。”
同样的话,听着很耳熟吧?肉体上消灭还不够,精神上还得再QJ下。
当然话说回来,先秦时期也无所谓侵不侵略,只能说“落后就要挨打”。
秦始皇真正的大动作是:发兵50万,分五路齐头并进,一举搞定百越!
“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:一军塞镡城之岭,一军守九疑之塞,一军处番禺之都,一军守南野之界,一军结余干之水。”
同样都是示意图,因为具体地点、进军路线已经极难确切考证,大致这么个意思。
战争的结果也不难预料,百越所有的战略要地、生活据点几乎全部沦陷,越人只能躲进深山老林,与野兽为伴,坚持和秦军打山地游击战。
战事由此进入相持阶段。
此时秦军主要面临两大困难,一是后勤转运陷入困境,大军供给日渐不足,毕竟战场距离中原太远,疏通“灵渠”等水道的工程尚在进行中;二是“土匪”实在狡猾,神出鬼没,不停袭扰,让正规军到山里去剿匪,不仅不擅长,还很可能是有去无回。
各种因素叠加下,战事出现大逆转:“三年不解甲弛弩,使监禄无以转饷,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,以与越人战,杀西瓯君译吁宋;而越人皆入丛薄中,与禽兽处,莫肯为秦虏,相置桀骏以为将,而夜攻秦人,大破之,杀尉屠睢,伏尸流血数十万,乃发适戍以备之。”
——相持三年后,越人发挥游击队“夜战”特长,突袭秦军,杀得血流成河,甚至连秦军统帅屠睢都没能幸免,“牺牲”在了岗位上。
叁
秦始皇当然不会认输,他任命任嚣为新统帅,并赋予他机断专行的权力,号称“东南一尉”,全权主持针对百越的新战争。
而之前战争的惨败,也让秦始皇不得不学聪明,知道纯靠武力注定解决不了百越,还是得多管齐下、怀柔为上。
他最有效的作法,也很简单——移民!
“发诸尝逋亡人、赘婿、贾人略取陆梁地,为桂林、象郡、南海,以適遣戍。”
将中原地区的百姓、刑徒,甚至犯罪的官员,都大批向岭南迁徙。
一方面是增加了当地的防御力量,但更重要的却是,让他们与越人“杂处”,利用先进的生产与生活方式,逐步吸引、同化越人。
应该说,还是最后的这个办法最有“迷惑性”和“杀伤力”,越人一旦能和秦人“和平”相处,见识到“新世界”,想不被同化都难。
也正是在军事镇压和文明同化的双重作用下,坚持抗战到底的越人最终被彻底消灭,其他的越人选择“合作”。
应该是在秦始皇逝世前的两三年,长达十年的一统百越战争正式宣告结束,百越地区全部纳入秦国版图,百越民族被基本征服。华夏族和百越族相互融合,造就了后世的汉族。